丹顶鹤的故乡
2019-11-25 18:01:14
  • 0
  • 0
  • 0

丹顶鹤的故乡

世界上很多东西,当你拥有的时候,不知道珍惜,一旦将要失去,才知道它的珍贵。不妨举个例子,在古代,大地上布满沼泽、草原和原始森林,人们为了改变眼前的生存状态,拼命地砍伐森林,围湖造田。人们慢慢发现粮仓充裕了,吃穿不愁了,可森林减少了,湿地干裂了,草地变成了沙漠,地球的雨量减少了,气温升高,遍地飘浮着尘埃。到了此时,人们开始惊呼:莫非世界的末日将要来到?于是一个个湿地自然保护区建立起来。“当初呢?如果当初不……”

这次去齐齐哈尔,主要目的就是看一片湿地——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。保护区内地势低洼,风景秀丽,草木葱茏,花香鸟语,湖塘遍布,苇草茂盛,最适合水禽鸟类栖息繁衍。保护区内有各种禽鸟二百九十六种,但鹤类最多,有丹顶鹤、白枕鹤、蓑羽鹤、灰鹤、白头鹤,因而以“鹤乡”闻名于世。这些鹤类顶数丹顶鹤珍贵。在这个地球上,由于栖息环境不断恶化,丹顶鹤濒临灭绝,全世界仅存2000只,而扎龙就有400只。

丹顶鹤通体羽毛洁白,头顶鲜红,腿长,脖长,嘴长,站起来将近2米,比普通人还要高出一头。一只鸡站在它脚下,简直视有若无,所以汉语中才有了“鹤立鸡群”的成语。物以稀为贵,说丹顶鹤珍贵,是因为它数量太了,但丹顶鹤的美丽也是不容忽视的。它形体秀逸,雍容华贵,鸣叫起来嗓音嘹亮,走起来,飞起来潇洒俊逸。丹顶鹤还是“吉祥长寿”的象征,它们平均寿命5060年,有的还能百年而终,所以人们喜欢在门楣上写下“松鹤延年”四个大字,祈求长寿;丹顶鹤也是“忠贞爱情”的象征,它们的一生只有一个配偶,一旦选中,就一生一世不离不弃,如一只先死,另一只绝不另觅伴侣,甚至会绝食追随而去。

在扎龙有一个美丽动人的故事。东北姑娘徐秀娟,大学毕业后留在自然保护区当了鹤类保护工程师。成年累月和丹顶鹤在一起,丹顶鹤成了她最好的朋友,其中一只叫“赖毛子”的丹顶鹤有一天遭到不幸。一个偷猎者猛然间掐住了“赖毛子”的脖子。听到几声凄厉的鹤鸣,徐秀娟就奋不顾身冲了过去,经过与偷猎者殊死搏斗,终于救下了“赖毛子”,自此他们成了“生死之交”。在江苏盐城执行建立不迁徙丹顶鹤野外繁殖种群任务时,有一天徐秀娟发现她带去的两只丹顶鹤很晚还没归巢,她害怕它们发生意外,就两天两夜四处寻找。不幸的事情发生了,徐秀娟滑进沼泽地的泥水中,再也没有上来。当那两只贪玩的丹顶鹤飞回之后,再也见不到与他们朝夕相处的徐秀娟了,它们只能站在徐秀娟的坟头,“嗝啊,嗝啊”悲鸣,似乎在倾诉着心中无比的思念。丹顶鹤是有灵性的,远在北方扎龙的“赖毛子”,似乎也得知了徐秀娟的噩耗,它“郁郁寡欢”、“茶饭不思”,一天到晚朝着南方哀鸣,不久无疾而终。有人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谱写成歌曲《一个真实的故事》,广为传唱:“走过那条小河,你可曾听说,有一位女孩,她曾经来过。为何这片白云悄悄落泪,为何阵阵风儿,低声诉说?……”歌曲中的她,就是这位美丽的姑娘——徐秀娟!

扎龙自然保护区太大了!面积2100平方公里,比两个宁晋县的面积还要大。它是亚洲第一、世界第四的永久性湿地保护区。整个保护区几乎全部被胡泊、沼泽和苇塘覆盖。进入保护区,我们就换乘保护区的电瓶车,沿着水泥路在苇塘中穿行,下了电瓶车是一条条小路和木栈道。步行在小路和栈道上,路旁茂盛的苇丛在微风中“飒飒”作响,不知名的水鸟擦着苇尖低空盘旋,蜂蝶在花草中翩翩起舞。举目远望,是大片的水面,游客坐在游艇中欣赏着湿地风景。走着,走着,路旁苇地中冒出一个硕大的“白蘑菇”,这个“蘑菇”就是新建的湿地科技馆!

201983日,正当我们要去齐齐哈尔扎龙湿地自然保护区的时候,我从手机上看到一条消息:地球的另一面巴西具有“地球之肺”美誉的亚马逊雨林的大火已经燃烧近一个月了。火势蔓延3000多公里,释放着二氧化碳的浓烟使整个雨林变成了黑色,动物在疯狂逃窜,尸体横陈在灰烬之上,惨不忍睹!这将对世界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,所以保护扎龙湿地就显得更加重要!

来到观鹤台,那里已经是人头攒动,人们一手举着阳伞,一手拿着手机,在木板搭成的观鹤台上,焦急地等待丹顶鹤放飞时间的到来。几只丹顶鹤在草地上游荡,三个养鹤人手持长杆,做好了放飞前的准备。上午9:30,观鹤台对面的小山坡上,接连发出哨声,伴随着曼妙的音乐,丹顶鹤一只接一只在空中飞舞盘旋。蓝天、白鹤、白云、绿草交织在一起,十分漂亮!随着哨声,丹顶鹤收拢双翅,稳稳地落到到草地上,迈开长腿向着养鹤人聚拢过去。随后,它们开始慢慢向山坡下的湖面移动,白鹤和绿草倒影在清澈的水面形成一幅绝妙的画面。观鹤台上人群发出一片欢呼,用相机记录下这一奇妙的美景。


丹顶鹤放飞处

丹顶鹤的故乡
浩瀚的扎龙湿地公园
丹顶鹤的故乡
人山人海的放飞丹顶鹤观景台
丹顶鹤的故乡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   写于 2019825

 
最新文章
相关阅读